肌筋膜系列

力量訓練的演變(一): 從單一肌肉到多關節運動

圖片1

力量訓練和古代人就會做了,為了健康還有上戰場,以及一些體育競技活動。我們熟悉的古文明,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力量訓練方式。印度會拿很重的棒子揮舞
,埃及會提沉重的麻袋擺盪中國喜歡把重物舉頭過頂。除了健康娛樂,也是一種展示自己很厲害的一種方式。

圖片2

而近代,美國發展出健美這項體育活動,把身體肌肉練到極致,把肌肉練得又大又飽滿,不同肌肉的線條還要明顯分出來。因為是比賽,有屬於健美的審美標準來評分。30年前的健身房幾乎都是為了,成為肌肉男為目標,我爸爸就是其中一個例子。把肌肉練得到了飽滿,就是用單關節訓練為主,單一肌肉訓練為目標。所以訓練器具,以機械式器材為主要。現在連鎖健身房還是有許多機械式器材可以使用。後來運動醫學逐漸被重視,運動員受的傷要怎麼恢復原有的實力呢?研究發現可以靠肌力訓練,所以單關節運動也被應用在復健治療中。15年前我還在國中就讀體育班時,這個觀點連聽都沒都聽過,可能就只用在職業水準的選手上面。當時我們只要受傷就是休息,或者去針灸塗藥膏,用慢跑來代替復健。直到不痛,再恢復訓練。不過因為沒有肌力訓練的復健,光是腰痛我就復發了三次,最後不得已,只好退隊。

後來科學研究發現肌力訓練可以預防運動傷害,自從有了這個觀念,去健身房訓練重訓的人,不只想要猛男身材了。開始有喜歡專項運動的運動員以及業餘愛好者。但是預防運動傷害單一肌肉的訓練就不足夠了,因為不止運動,一般日常生活中的動作都是多關節複合式的。射個標槍只有用到軸關節嗎?撿個垃圾只用到膝關節嗎?當然不是,髖、膝、踝、脊椎都用上了。所以加強多關節的肌力,才能避免在動作過程中的擦槍走火。

圖片3

因此自由重量開始盛行了,比如說深蹲、硬舉、肩推等等。機械式的健身器材
就從主流退為輔助的角色。而受傷不止運動也會受傷,一般民眾也會受傷。脫離農業社會許久了,我們不需要再從事多樣性姿態的農業了,轉為單一工作型態的工業。比如在無塵室,同一個動作做400次的作業員。一站就要站十幾個小時的服務業,一坐就是8小時以上的上班族。單一姿態造成我們身體許多疼痛的開端。近年來物理治療的觀念開始盛行,一般民眾也開始了解,多關節訓練可以避免生活中的傷害。許多研究指出肌力足夠可以抗老化,所以才與力量訓練的一般民眾開始增加了。這是件好事,我的師母,當了30黏的鄰居阿姨,我的阿嬤,都換了膝關節。我就在他們的身旁看著他們的姿態越來越傾斜,但換了膝關節還是有許多不舒服。所以我教學的熱誠,除了我很喜歡鑽研身體的控制,還有部分的心意,是希望學員到了我阿嬤的年紀,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,不用遭受到身體的痛苦。

分享至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