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術研究把淺筋膜劃分出來,就會有深筋膜作為對照,所以這篇的內容也會介紹到深筋膜,但下一篇會再把深筋膜獨立出來。
淺筋膜在我們還在媽媽肚子裡6個月時,就已經分化出來了。淺筋膜的位置在皮膚與深筋膜中間,我們可以看到結構分布圖。一層一層的把所有結構詳細的標示出來。
最上層從表皮、真皮、淺層支持帶,然後就是我們的主角淺筋膜。再來是深層支持帶,再來是深筋膜,最後是肌肉。不論淺或深,支持帶的間隔填充著脂肪。
不過我們可以看到,深與淺支持帶的結構有明顯不同。淺層支持帶,垂直於皮膚與淺筋膜,而深支持帶結構是傾斜的。
深層支持帶的寬度 還比淺層的小,這些支持帶的數量與寬度,會隨著身體不同區域有差異。比如下肢的支持帶寬度比上肢還要寬,大腿支持帶的數量比小腿還要多。甚至身體有些部位地方沒有支持帶,比如眼瞼。
支持帶決定了一個力學特性,叫做移動性。簡單來講就是皮容易被拉起來的程度
支持帶的功能是連接作用把皮膚、淺筋膜、深筋膜連接起來。你可以想像支持帶是雙面膠。雙面膠比較寬、面積大,可以黏得比較牢固。雙面膠越多塊也會黏的比較牢固。
手背的支持帶比手掌寬的支持帶寬度還小,數量也比較少,所以手背的皮膚比較容易被拉起來。
支持帶除了是雙面膠功能,它的結構像是在地上打了很多枝樁,這樣的結構可以抵抗各種方向來的外力。抵抗的意思是,當有力量搓皮膚或者是壓皮膚,支持帶會像彈簧一樣形狀改變,當力量撤掉後就回復原來的樣子。它是第一層的力量吸收器,各種方向的力量來到皮膚,支持帶就把它吸收掉,不能吸收的才往深層傳遞。
我們接下來看主角淺筋膜,淺筋膜在淺層支持帶與深層支持帶的中間。前面幾篇我們說到筋膜的功能就是拿來撐起,我們人體的整個結構。深筋膜撐起骨架肌肉的結構,而淺筋膜撐起皮膚。
我想大家對於撐起皮膚會更有興趣吧~
因為是否有蘋果肌、皮膚Q彈都是淺筋膜的功勞,人年紀大了淺筋膜的彈性變差
,就是變老的萬惡之源造成皮膚鬆垮跟皺紋。我們花了不少錢買保養品,都是為了這層淺筋膜啊!
來~撇開世俗的關注,回來關注研究的精神。淺筋膜呢也會隨著不同區域厚薄不同,靠近人體中心的淺筋膜比遠端四肢還要厚,背部與腹部厚,下肢比上肢厚。淺筋膜除了支撐皮膚,它還與深淺支持帶共同支撐血管,還有淋巴管。他們把靜脈跟淋巴管包起來,如果沒有包起來,靜脈就會曲張。
淺筋膜還扮演著阻隔皮膚跟肌肉的角色,讓皮膚跟肌肉可以分開滑動。才不會皮膚被牽拉一下就影響到肌肉,讓肌肉沒事產生不正常的反射收縮。而淺筋膜跟深筋膜中間的深層支持帶,也扮演了深淺筋膜之間的潤滑劑。深筋膜與淺筋淺筋膜因為有了深層支持帶可以滑動,可以避免肌肉收縮去拉扯到皮膚。還記得前面提到深層支持帶結構比淺層還要傾斜嗎?這也是為了減少肌肉收縮去影響到皮膚。總之,人體的設計就是皮膚盡量不影響肌肉,肌肉盡量不影響皮膚。
所以皮下的結構要分三部分看
1.皮膚+淺層支持帶+淺筋膜,是一組
2.再來深層支持帶
3.深筋膜+肌肉,是一組
但是你或許會問,我怎麼沒感覺到肌肉跟皮膚有分開運動?他們看起來都還是一起動啊!,那是因為淺筋膜跟深筋膜在身體的特定位置會黏在一起,因為這些位置沒有支持帶。黏在一起的走向或是橫的我們稱它橫向黏附,黏在一起的走向如果是直的,我們就稱為縱向黏附。還有身體的每個關節,也是深淺筋膜黏在一起的地方,這樣關節都皮膚跟肌肉就可以一起動了。簡單講皮膚跟肌肉大動作一起動,但是整體並沒有互相黏得緊緊的。不過有些地方受傷組織就亂長了,就會造成深淺筋膜不該黏在一起而黏在一起,這些就是疼痛的來源啦!
這樣有沒有對淺筋膜更了解了呢~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