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運動都需要越強的肌力、肌耐力、爆發力,表現才越好。因為有這樣的認知,運動教練從過去只讓選手一直練專項,也開始讓選手做重量訓練。比如田徑,從早上跑下午也跳的訓練型態,撥出一些時時間去練重訓。不過當開始想要用肌力訓練提升運動表現,轉換效率的問題很自然就會開始被重視。
為什麼我蹲舉可以舉到100公斤,但還是沒有跑比較快呢?到底要怎樣才能把肌力訓練的成效,直接讓專項成績變好呢?選手與教練,都希望可以因為有肌力訓練,可以跑得更久、跑得更快,跳得更高更遠,揮的更大力。所以功能訓練就出現了,最有名的功能訓練教練就是麥克波羅伊。他出了一本書叫做麥克波羅伊功能訓練聖經,可以買來參考。
而他針對肌力訓練的方法做了提升,關節雙邊動作改為單邊動作。比如深蹲改良成後腿抬高蹲,並且把平衡控制的元素,加進肌力訓練裡面。人光是走路就有一半的時間是單腳承重,更不用說是跑了。所以單邊的肌力訓練,是把練到的肌力轉成運動時可以發揮的能力的第一步。
許多運動需要不斷的切換方向,比如籃球要過人,羽球要忽左忽右的接球,所以轉身的力量訓練也被考慮進去。麥克波羅伊在書中也特別強調,核心肌力的抗旋轉訓練。因為核心肌群主要保護的腰椎,腰椎是不可以亂轉的,頂多只有5度的轉幅,所以要訓練防止腰轉動過度的那些肌群。所以功能訓練的模式,已經可以把肌力訓練的成效,有更高的轉換率轉化到運動表現上。
一切都看起來很完美,那筋膜還能幫上什麼忙?原來有些身體痛怎麼治都治不好,研究發現原來是筋膜搞的鬼。過去解剖學的研究,把目光聚焦在肌肉上面。因為肌肉是我們的骨頭動起來的原動力。所以要清楚的看到肌肉,就必須把包在肌肉外面的筋膜去掉,所以筋膜就這樣被忽略了。
還有現代最惱人的腰痛,有70%是來自於筋膜損傷。受傷的筋膜如果沒有好好復原就會形成沾黏,沾黏就是筋膜的排列變不規則,像亂長。這些沾黏的筋膜就會造成微血管無法好好送血,細胞的營養物質與氧氣供應不足就會發炎,進而影響到影響到肌肉。肌肉就會緊繃,肌肉緊繃到一個程度,就影響到神經。神經依據不同程度的影響就產生痠、痛、麻。所以筋膜的重要貢獻之一,就是找到病症的真正源頭。因為筋膜把不同的肌肉都串在一起,形成一條筋膜線。所以有時候痛的地方變不是原因,
反而是其他地方不平衡,透過筋膜線傳遞過來的。
筋膜把全身都串在一起,而且又是有彈性與韌性的成分所組成,還有神經穿插在筋膜中,所以可以探測人體運動的狀態,也就是常聽到的本體感覺。所以運動反應能力好不好,除了大腦的判斷時間,筋膜的調整能力也大大地相關。肌筋膜在提升運動的表現上,就是力量整合提升效率。我們舉跳遠的例子,雙腳蹲下去再跳起來的過程,壓地板的力假設是30公斤,透過肌力訓練訓練你可以壓力板35公斤了,這樣一定可以跳得更遠。但如果沒有力量整合的概念,力量在身體傳遞的過程中,在通過關節時會有損耗。本來35公斤的力,卻只有32公斤的效果,跳遠進步的幅度下降了。
但如果你有健康,有彈性的筋膜。加上知道如何運用筋膜特性的力量整合技巧,
就可以大幅降低力量的損耗,動作可以輕鬆流暢。所以這個時代肌力與筋膜訓練要開始並行了,肌力訓練肯定是可以練到筋膜的。但筋膜是3D的網狀結構,所以除了肌力訓練,還要有多方向性的動作進行伸展、彈震還有擠壓。所以許多傳統訓練,比如瑜珈、舞蹈、武術,就提供了多樣性的動作訓練,可以給筋膜有多方向的刺激。還有加入攀爬帶給活動度最大的上肢,筋膜的強化。適當的彈跳會強化下肢筋膜,提升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,減緩地面給予關節的衝擊。並且要時常進行按摩擠壓筋膜,幫助筋膜進行水份交換促進代謝。
總之,筋膜是提升力量傳遞效率的最佳工具,但必須是健康的筋膜才能有好的效率。維持我們筋膜的健康就必須給筋膜進行規律的訓練,最後做個重點提示。
1.肌力訓練
2.攀爬、懸吊
3.跳躍
4.按摩
5.多方向性的動作,ex舞蹈、武術、瑜珈
我們會為了有健康的筋膜,反而生活更豐富~